核心提示:一場由淘寶閃購引發、多個平臺參與的外賣“補貼大戰”在社交網絡刷屏。京東、美團等平臺先后上線大額優惠券,不少網友曬出“一杯奶茶到手不到3元”“一頓大餐只花6塊”的“戰果”。在流量與熱搜的背后,也有不少參與者在默默承受著這場“狂歡”帶來的代價。
一場由淘寶閃購引發、多個平臺參與的外賣“補貼大戰”在社交網絡刷屏。京東、美團等平臺先后上線大額優惠券,不少網友曬出“一杯奶茶到手不到3元”“一頓大餐只花6塊”的“戰果”。在流量與熱搜的背后,也有不少參與者在默默承受著這場“狂歡”帶來的代價。
商家“熱鬧”背后難言盈利
“賣得多,不賺錢。”重慶市大渡口區一家牛肉面館老板劉先生對這個活動直言不諱。
7月4日中午飯點時段,上游新聞記者在該店看到,操作臺上擺著多份已打包完畢的餐食,等待騎手上門取單。“原價24元的牛肉面,現在平臺用戶只需支付7.5元,平臺補貼了16.5元,看起來力度很大,但實際上配送費還得我們來出。”劉先生說。
為了迎合平臺價格策略,劉先生不得不在菜品分量上做“妥協”(減量)。“不這么做,根本撐不起高頻訂單的成本。”他建議,記者若想吃到分量足的牛肉面,應該到店里堂食。“我們不是連鎖品牌,沒議價能力,這種補貼活動,在我們看來就是圖個‘熱鬧’。”
事實上,劉先生所言并非個例。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,一些小店在補貼期內選擇暫時關店,或直接將配送費調高以“抵消”平臺折扣。一位廣西網友留言稱:“這種店到底賺不賺錢?很擔心他們的送餐質量。”
平臺方面對此未作直接回應。某外賣平臺工作人員鄭偉向記者表示,不同商家的補貼力度存在顯著差異。“品牌體量、業務合作深度不同,補貼資源也完全不同……抽傭、返傭幾乎每天一個政策,不是條線口的人,也很難說清。”
騎手到店內幫忙。 視頻截圖
騎手沒直接補貼只能“跑單堆量”
這幾天,在消費者享受“低價盛宴”的同時,外賣騎手面臨的是訂單壓力驟增、幾乎沒有喘息時間的情況,有網友甚至曬出“騎手進店做奶茶,正牌店員忙備貨”的視頻。
“發生‘爆單’,最怕的是商家卡餐,一卡餐,手上所有要跑的單的路線都亂了。”重慶一名外賣騎手唐師傅稱,7月4日晚他在巴國城商圈接單,一家品牌冷飲門店冰淇淋機突發故障臨時退單,導致這條配送鏈“斷點”。
那么騎手收入是否真的水漲船高?寧波一位騎手驛站負責人唐先生告訴上游新聞記者:“訂單量確實漲了50%左右,但收入遠未到翻倍的程度。平臺這輪補貼更多是面向C端用戶(消費者),騎手端沒有直接補貼。”他解釋說,騎手只能靠“跑單堆量”,強度上來了,效率也得提升,但單價仍是原來的單價。
此外,平臺對騎手端派單系統的調度,也加劇了其工作負荷。一位長期觀察商業平臺生態的分析人士戴先生向記者指出,補貼帶來的高密度訂單沖擊了原有騎手調度的運行機制。“騎手是平臺穩定配送機制的一環,當這種穩定運行機制與百億補貼活動發生碰撞,就出現騎手進店做飲料的‘奇觀’。”
平臺圍繞“生態入口”進行博弈
那么,平臺為何如此大手筆投入?是否如消費者所想,是“真金白銀”補貼到底?
“這輪確實是平臺掏腰包為主。”某外賣平臺工作人員鄭偉向記者表示,這場補貼大戰的核心,是平臺間圍繞“即時零售生態入口”的博弈。“首頁第一入口是電商,第二入口是外賣。看起來是為了點單,其實是比拼消費習慣的觸發場景。”
另一名外賣平臺的工作人員陶亮向記者透露,大部分補貼的確由平臺承擔,目標是通過短期高頻補貼誘導用戶產生路徑依賴。“用補貼換消費習慣,用流量比拼下單量和日活躍用戶數。”
但戴先生認為,平臺補貼通常走“三段式”路徑:第一階段,大量補貼吸引流量;第二階段,算法優化提升效率;第三階段,逐步將補貼成本轉嫁至商家。“平臺的目的不是長期補貼,而是搶占消費鏈條中的入口與場景市場。”
事實上,從共享單車到拼單團購,再到如今的外賣平臺,互聯網企業“以補貼換市場”的策略并不新鮮。財經作家吳曉波也曾指出,當“燒錢戰略”“賽道理論”和“流量入口”思維被資本迷住,就極少有人認真思考這種商業模式能不能盈利。
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請發送郵件至zmyunz@126.com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